【美麗的假期,來自完美的休閒活動(下)】
【美麗的假期,來自完美的休閒活動(下)】
上一期,我們說完了假期的戶外型態活動後,有家長說:「她正覺得孩子的不穩定是不是假日的休閒活動安排的太精彩的綠故,碰巧遇上伯彥分享的這一專題,讓她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自在感。」很感謝家長的回饋,讓伯彥這個文筆不好的俗生,在努力寫報告之餘,受到一點點鼓舞。不然身為學生的我是不能寫文章的,一來文筆不好,二來學問也沒做好,所以也沒什麼好看的文章值得拿出來分享給大家的,寫文章對伯彥來說只是心得報告與職責所在而已。
上次我們談了戶外活動的原理原則,緊接著我們來談談適合孩子的室內活動吧 !
讓我們回想一下,在天然的狀況裏,小時候孩子最喜歡從事的室內活動有什麼?從中我們就可以找出順勢的行為,然後再順勢引導孩子進入規矩(界限),適度的要求以提昇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,而自我控制就是意志的能力。我們曾聽過這樣的話:「這個人意志薄弱,但賭性堅強!」所揶揄的就是這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出奇的弱,所以有些父母會說不能嫁給好賭之徒,其實就是意味者,「這個人自我控制能力不好,會很情緒化呦!」
學生以前常聽有些家長說:「我的孩子,平時注意力不好,但是在做某件事時特別專注!」各位家長,這是孩子的專注力嗎?專注力是由內而外的,是主動的,所以它呈現在外就是一個有控制能力的自我,孩子會呈現的,是可以不分喜歡不喜歡都可以專心從事的外在樣子的。
而這就是自由,就是華德福教育在零至七歲時要賦予孩子的意志力,也就是大腦科學家要探討的,人類的自由意志。
所以一個人展現出來的工作能力,情況是有所偏愛時,那就不是真正的意志力,就不是「自由」,就不是「由自已選擇」,他只是被環境給決定的生物,是沒有「主動」的,當然就不會是華德福所強調的「意志力」。
而意志力卻是我們本來擁有的,從孩子出生的一百天,我們就就可以看到這個跡象。在孩子出生的一百天內,他是不分陌生人的,不管爸媽還是外人,都可以抱他,他也都可以對著任何人笑。一百天後,他開始認生了,開始進入人世,開始產生了不自由的外在限制,所以我們常講,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修煉而來,為了成為「自由」而來的。因為有了「不自由」讓我更知道「自由」的存在。所以沒有受過外在人事物所限制、所淬煉過的自由是經不起考驗的。是不能真正返「樸」歸「真」的!
所以,這就是在孩子零至七歲時應該培養的「意志力」。茲事體大了,原來「邁向自由的教育」,在孩子尚未入學時就應該完成了。各位伙伴,我們是不是驚覺知道的太晚了呢?是阿,這就是許醫師近幾年來為什麼要提倡的教育從胎教開始,周老師甚至說,結婚前,準爸爸、準媽媽、準公公、準婆婆應由內政部明定必須上課內容和時數,違反者應以「內亂罪」處罰(雖是玩笑話,但仔細思量,還真得名副其實呀!)
所以學校為什麼以《弟子規》為校規,《弟子規》在以前是家庭的規範,是上學以前學的,是培養意志力用的。但說實話,在零至七歲時《弟子規》並不是給孩子學的,而是我們大人必須做給孩子看的,就如同若要養成孩子孝順父母的態度,我們要先做給孩子看。但親愛的家長們,您真的了解孝「順」的真義嗎?什麼都順就是孝嗎?所以家長們,周老師的課一定要來上,我們要學習,才有辦法透過我們成人幫孩子補足意志力,因為「意志力」須要靠「模彷」大人才能成就的(意即我們須要成為典範)。
講到這裡,這大家會說:「伯彥老師說了這麼多,跟主題又沒關係」。可不是喔!知道這些原理原則,我們才知道,原來完美的室內休閒活動,就是連休閒都可以輕輕鬆鬆完美孩子的教育。
我們清楚了原理、原則,我們就可以開始套用:
首先,我們來看孩子在發展階段,最喜歡的室內活動是什麼?「扮家家酒!」沒錯,並不是玩積木或玩這玩那的……。您看,小朋友小時候最喜歡的,就是跟在媽媽身邊,然後就想要跟媽媽做一樣事。等他有一天學會獨立做家事時,就會跟您說:「我自己來!」。
所以最好的室內休閒活動就是假日「陪著孩子一起做家事」。家事,同樣都是「事」,就會有共同的真「理」。做家事,跟所有的事一樣,需要有邏輯,組織的能力,孩子一樣可以從中學會事情的先後,擦地板時先擦哪裏,再擦哪裏?;輕重,洗碗時,哪裏要用力一點,那裏只要輕輕帶過就好?緩急,打破玻璃時,要先確認不會受傷,再選擇合適的方式撿起碎片,而不是匆匆忙忙處理。
而家事是離孩子最「近」的事。捨「近」求「遠」,捨「本」逐「末」,是不管華德福教育,還是任何的教育方式所不建議的,除非有環境或發展上的變通。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教育之「本」。要往上發展,最終還是要回頭補足「根本」。
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,意志力的發展從做家事開始!
我們知道做家事很好後,有些家長便會開始叫孩子:「去做家事!」,但這就沒有「陪」了。孩子在當初很有興趣時,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,更何況是現在他,對做家事已較沒興趣之時,更須要地是我們以身做則地,更有耐心地陪他做家事,我們要等到他上手了再慢慢讓他獨立,這時他可能會跟我們說:「我來,您去休息吧!」。而另一在「模仿」的原則下,我們也必須要讓「陪」的品質提昇,換句話說,我們必須要自己先樂在當下,樂在做家事,這樣的孩子才會受我們感染,從此也樂在其中、得到當下的力量。
各位,做家事真得太好了!每當伯彥心太忙的時候,就會選擇休息一下,整理整理家園。做家事的好處真得太多了,如意志力充份鍛鍊後的安定感、滿足感、充實感……,改天有機會再「專題」報告一下!
等到自己的家園安頓好了之後,更好的休閒活動就是選擇幫忙爺爺、奶奶做家事,不僅學會做事,又讓孩子感受到那份助人之樂,孝敬之心,這家事就做得更完美了。
至此,您就會發現華德福設計副課程的另一個用意了——讓孩子更會做「家」事,自己做袋子、自已會農耕、自己做菜、自已唱唱歌、吹吹笛子……。
學習做「家」事,讓孩子由具體行動中體會「付出」的快樂。因為「家」,是「有愛的地方」,祂並不僅僅是「旅館」的代名詞而已。而這樣的家也才有心寧療癒的功能,家因為有「家事」可做,也才能讓愛的氛圍能充滿著祂。
原來「家事」,有著休閒、教育、學習、孝敬、愛、意志、當下的力量、安家……等等,這麼多功能呀!
如此大家應該會更同意伯彥常說的幾句話了——
教育原來離我們這麼地「近」,而且這麼地「便宜」!
末學 林伯彥 敬呈大家